——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详解“三个加快”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建材行业效益下滑、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化解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中国建材联合会提出了当前必须实施“两个遏制”、“三个加快”和“两个加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如何在行业和企业中切实贯彻实施,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徐永模重点就“三个加快”进行深入解读。
治标与治本
水泥是国务院明确列入重点调控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六大行业之一,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困扰水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目前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已严重过剩,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不顾行业发展大局,仍继续新增产能。传统建材,尤其是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陷入了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效的困局。徐永模指出,“两个遏制”(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是为应对当下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所应采取的治标措施;“三个加快”(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创新和研发)是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治本之道。
徐永模认为,进入21世纪后,由于实施“低成本、国产化”战略的成功,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和长足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呈爆发式增长,2008年即已呈明显过剩之态。而随后国家投资4万亿元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又形成了新的超常规的巨大市场需求,极大地带动了水泥产能的扩张。水泥行业短时期内爆发式增长是典型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产能过剩,而且使得企业之间技术、规模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加剧了通过淘汰落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同质化是当前我国水泥产业的特点。很多人通常都关注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这一重要原因,却很少有人关注技术同质化这个问题。由于企业家主要关注规模扩张,各企业采用的新型干法技术大同小异,不经意都掉进了技术同质化的陷阱。当前由中国建材联合会倡导提出并着力推进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的创新是打破同质化陷阱的重大举措。
“二代技术”的六大特征
不久前提出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当记者提出这个疑问时,徐永模告诉我们,经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目前已凝练出重要共识。当然,在提出第二代的概念之前,需要先把第一代新型干法水泥做个总结梳理:按技术特征,目前已发展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水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工艺技术和装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原料均化、粉体制备、熟料烧成、冷却机、余热利用、耐火材料等熟料和水泥生产各个系统技术和装备可称之为第一代新型干法技术。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仍然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为主要工艺技术特征,将由包括高能效预热预分解和烧成技术、低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技术、废弃物协同处置技术、原燃料替代技术、料床粉磨技术、新型低碳水泥技术等六大技术体系表征。
徐永模特别强调,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创新发展,将使水泥熟料生产系统具有更高能效、更低排放、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的环保和循环经济功能,以及先进的安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徐永模认为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创新提升将通过三个层面实现:第一是争取国家的重大科技专项政策支持,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行业共性及关键性技术;第二是通过企业自主发起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解决单一企业解决不了的技术创新;第三是在优势企业内部进行的技术创新,这主要是解决一些专项技术问题。
传统产业向环保转型
鉴于六大技术体系的不同特点,徐永模认为相关的创新发展亦不可能齐头并进。燃料替代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些成绩,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发展也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徐永模对此直言不讳,他说,当垃圾只是垃圾时没人理睬它,而当垃圾一旦变成可用的替代燃料时特别是还有国家的配套政策支持时,大家便会争抢利益。但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对污泥的处置,采用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置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而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既不需要国家投资划拨土地,也不需国家电价补贴,且协同处置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及其他排放物。
中国石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