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密  码:验证码:
68adv_tophttp://www.tkhdgm.net
66adv_tophttp://www.xianluojx.com/
65adv_tophttp://www.gypsum.org.cn
62adv_tophttp://www.oderlin.com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首页>协会园地>协会动态>深入基层转作风 拓展行业新局面>正文
深入基层转作风 拓展行业新局面
类别:协会园地|协会动态  日期:2013-9-3  来源:  点击率:82812  打印 关闭

——访中国建材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孙向远

 

    中国建材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孙向远日前接受了数家行业媒体的联合采访,针对联合会系统的深化改革,加强与行业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创新“三新”、运用“三新”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以及新兴建材发展方向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
    孙向远表示,乔龙德在分析行业存在的四大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两个加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突出抓住了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化解行业当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理清了思路,统一了认识。对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扭转制约当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遏制”、“三个加快”和“两个加强”是辩证的有机统一体,“两个遏制”提出了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三个加快”阐明了下一步的工作途径,“两个加强”则体现了解决当前行业面临困难的保障作用。
    如何推进“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两个加强”的深入开展,怎样拓展行业发展新局面。孙向远表示乔龙德会长提出:考虑工作和观察问题时要有角度,要从当前国际建材发展趋势的视野和角度,从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的趋势和矛盾的视野和角度出发,使思维更加贴近实际;想问题、思考对策时要有高度,要站在全国建材发展的客观现实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建材工业进步的要求,以及行业协会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度,使思想有全局观、大局观;做事情和顶层设计要有宽度,要用联系的观点、关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局性地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注重事物的连续性,使谋略具有系统性;工作的推进要有力度,一般化的工作措施已经不能解决和适应现在所面对的难题和挑战。因此,要有时间的进度和概念,要有工作的深度和标尺,要有工作成本的概念、树立形象的概念和防范风险的概念。
    在推进“两个遏制”、“三个加快”和“两个加强”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工作的角度、高度、宽度和力度,按照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去推进、去落实。
    采访结束时孙向远表示:“只要我们坚持转变作风,坚持深入基层,坚持用创新‘三新’和运用‘三新’来指导工作,遏制行业产能过剩、遏制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深化联合会系统改革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在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联合会要进一步发挥“引领、协调、服务”作用,就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转变作风,深入实践,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创新“三新”、运用“三新”对行业转型升级,遏制新增产能的有效性和支撑作用,切实在“两个加强”上下功夫。
    “近两年,联合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初步解决了一些影响联合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时也应看到的是,在加强转变作风方面仍然存在着需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孙向远说。
    在思想观念上,我们有些同志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存在着把自己当成政府官员,把联合会但当成政府的不正确认识;在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虽然联合会的“三定”工作已经完成,但现有的机构仍然是部门式的管理型机构,不是经营性的,资源比较分散,缺乏有机统一。就联合会领导的分工而言,也是管理型的,落脚点少、环节多、效率比较低;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还需进一步形成合力。还需要进一步树立集中资源和力量,做成事、出效果的意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来源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方式严重的事业行政机关化。同时,还来源于资源分散、重点工作精力不够,源于体制分工和组织管理方式欠缺。”孙向远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和联合会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要从四个“度”出发,综合考虑,才能整体性地解决联合会系统改进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创新思维,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这就要坚决破除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坚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的体制。突破现有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进一步确立企业化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
    其次,要改进和完善联合会当前的体制、机制,促进联合会向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对现行的领导分工和部门设置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要淡化过程,突出事情考核;要淡化工作形式,突出效果作用;要淡化过多的请示汇报,突出经济效益。考核要与做成事情、做出效果挂钩,与重点任务和经济效益量化挂钩。破除只有工作责任,没有结果责任和风险责任的弊端,破除管理不直接产生效益的弊端,减少管理性、事务性的工作,解决资源统一利用和既有分工又要形成合力的问题。
    再次,要进一步开展管理提升活动,联合会系统的管理提升活动,正按照国资委的统一布置,结合联合会服务行业、发展自己的具体实际深入开展。一方面,要结合联合会系统改革发展的情况,在进一步找准联合会系统目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巩固管理提升的成果,打造品牌协会;另一方面,管理提升的成果也要进一步体现在联合会引领能力的加强,行业的影响力扩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效果上。
    最后,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当前建材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联合会的压力大、责任重、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和相应的对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要结合“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落实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调研,着力在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等方面解决行业关心的实际问题和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要力戒形式主义,真正地深入到基层中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行业,听取群众的呼声,听取行业的呼声,反映行业真实的诉求。做到有思想领导、有思路指导,有办法引导,改变空对空的不良作风。这也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和国资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部署,落实联合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规定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联合会要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引领行业科学发展”的任务。要履行好“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责,就必须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作为工作到位的前提。针对深入基层加强与各方面沟通的工作设想,孙向远从地方政府、地方协会和企业三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孙向远表示,一段时间以来,联合会在与国家部委层面的沟通上做了很多工作,与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质检总局、民政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建立了机制性的合作关系,在促进行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推进行业标准化进程、反映企业诉求、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联合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还应该注重与地方政府层面上的沟通。当前,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方面的问题,很多与地方政府的导向有着方方面面的关系。企业的命脉在地方,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地方,如果忽视了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沟通,工作就会造成很大的缺憾。一方面,我们要及时把全国的情况,把国家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联合会的工作思路和地方政府进行沟通,促进地方政府从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大局去正确引导当地建材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地方政府的想法、行业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使行业始终走在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还要与地方政府包括建材产业集中的地县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前,联合会与新疆、河南、甘肃等地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后续的落实推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合作面和领域进一步扩大。
    其次,加强与地方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地方协会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为了行业发展,为了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们和地方协会不应只是停留在联系阶段,要在现有的与地方协会的联系制度的基础上,上升到加强协调、协同,加强合作的高度。地方协会在很多情况下比联合会更加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多听取地方协会的意见。加强与地方协会的联手,推进“六位一体”工作格局的落实,共同解决产能过剩、抑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关键性问题。联合会在制定行业性的标准、法规和产业政策时也要听取地方协会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与地方协会的合作领域,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探讨与地方协会建立多方面包括带有经济利益的合作方式。
    再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企业是建材行业重要的组成元素,联合会目前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统计报表,但这些数据只能反映有共性的集中的问题,对于一些企业个性的问题,统计报表并不能反映出来,对企业的诉求,统计报表也不能反映出来。联合会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我们既要保持和行业领军企业的沟通,也要保持和产业集中度较高地区的企业的沟通,同时还要加强与重点领域企业、与效益较突出企业、问题较多企业的沟通。建材行业中小企业居多,因此,在保持和重点企业、领军企业沟通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广大中小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更加全面地将工作做好。对联合会以及各专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要明确责任和义务,凡是要求行业共同遵守和做到的,副会长单位一定要首先做好。依靠和聚集行业的力量,形成目标一致、责任共担、有号召力、有凝聚力的行业协会工作体系。


落实强化 “三新”作用


    创新“三新”、运用“三新”是被实践证明的,促进行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有效措施。“加强创新‘三新’对转型升级、遏制新增产能的有效性”是乔龙德会长明确提出的要求。今年创新“三新”、运用“三新”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孙向远表示。
    创新“三新”,一是内容创新,是前所未有的,或者是有提升、有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内容;二是“三新”出台要针对抑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提升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且解决现实问题并得到行业认可;三是“三新”工作要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标志性成果和效果。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继续做好工作,力争“三新”有创新、有发展。
    在政策创新方面,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批体现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优化存量、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新兴产业、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矿业深加工等方面的产业政策措施。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继续研究和发布新技术、新产品指导目录,协调、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大力推动技术进步。
    在标准创新方面,要出台一批体现围绕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体现适当提高门槛,严格准入制度的新标准;要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推动技术进步和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作用。
    “三新”的创新来源于运用,而在实践中运用“三新”则是创新“三新”的具体体现。目前联合会“三新”工作路线图已经制定,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运用。要体现“三新”对转型升级、遏制新增产能的有效性。运用和落实“三新”工作,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三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联合会各个工作部门和联合会系统各单位的进一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同时还要发挥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地方协会和企业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不能仅把“三新”工作停留在制定的层面上,而是要把“三新”化作整个行业自觉的行动。其次,从联合会角度来讲,下一步应该在推广运用“三新”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比如,我们提出的产业政策在实际中落实的情况怎样,科技支撑的作用发挥的如何,标准化工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发挥的怎样等等。这样才能不断赋予“三新”新的内涵,使“三新”更好地起到支撑、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探索新兴建材突破口


    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要实现转型升级,就要在发展传统材料的同时加大发展和拓展新的领域、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孙向远表示,发展和拓展新兴领域是关系行业发展兴衰的一件大事。就建材工业来说,其可拓展的新兴领域涉及面非常广,包括新的能源、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以及国防、航天、电子、汽车制造、交通运输,特别是生态环境、环保等方面,向这些方面的产业链延伸都将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增长点。针对把握和推动新兴建材的发展,孙向远认为突破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新兴产业、新兴材料有清晰的概念,着力发展既符合国内市场需求,也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和领域。要将已具有一定的研发条件,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内就有可能实施开发、有可能进入市场的材料或产品,作为把握重点。同时,从宏观角度,从顶层设计上多加考虑,这也是“三新”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要举全行业之力促进两个“二代”的研发。联合会对于加快发展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最近乔龙德会长对两个“二代”从技术参数指标和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重点研究的题目以及标准。下一步我们要完善、确认研发纲要,要形成系统工程,要明确分工,要提出并有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等,着力组织、协调好两个“二代”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工作,这也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
    再次是要组织力量推动有关工作的进行。目前联合会已经着手进行工作有:根据国家南海战略发展需求,促进海洋工程用材料的调研和预研立项工作,提出科技创新和材料开发工作计划;促进在研项目形成可产业化的成果及工程应用示范,如建筑节能玻璃、新型墙体材料等,并推其进产业化进程;推进创新成果如水处理膜材料、高性能除尘器、脱氮催化剂、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和生活垃圾等产业化示范工作;推进新材料如高性能微晶玻璃、无机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工程推广应用等。
    同时,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针对当前市场对于新型材料、新兴产业的需求,行业应当向哪些方面发展等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的结果体现在指导新兴产业,新型建材的发展中来。
    孙向远说:在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的情况下,转变作风尤为重要,在破解行业面临的发展之困的情况下,强化“三新”尤为重要。他希望行业媒体在引导行业抓住主要矛盾、形成攻坚合力、破解转型之困等方面多做工作,多报导一些在“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两个加强”方面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在全行业的努力下,遏制行业产能过剩、遏制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国石膏网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石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石膏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石膏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信息





京ICP备06011358号-12
电话:010-65721515;传真:010-65721619;E-mail:shigaoxh@163.com 在线服务 QQ:86457208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甲1号中国建材院内北楼313室 邮编:100024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石膏建材分会主办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
Copyright © 2012 gypsum.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石膏网版权所有